摘要 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,不应拘于阅读分析,也不应拘于某一段落的仿写,而应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知识,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意识,构建写作框架,形成写作图式,为写作打下基础。 文体知识;谋篇布局;表达方法 管建刚老师提出“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”后,有人认为,把“阅读”课上成“习作”课,“读”的位置何在?“写”能代替“读”吗?也有赞成者,认为管老师说得很清楚,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,还是阅读课,只不过教学中更注重写作知识的传授,读写结合而已,应提倡。我赞同后者观点。不过现行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,大部分选取一段,或仿写结构,或仿写顺序,或仿写细节描绘……这些零敲碎打的训练,不便提高学生的习作意识,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较为完整的写作知识,帮助学生形成写作图式,习得方法。 一、学点文体知识,为习作提供框架 《课标》在小学阶段没有提出“文体”的具体要求,只在“评价建议”中提到“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、概括要点、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,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。”没有提到,不是不要,何况小学是中学的基础。古人云:体不辨,则入于邪陋。不知道文体特征,阅读就会走弯路,甚至盲目。因此,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文体知识是有所必要的。 这里的“文体”指记叙文、说明文、议论文、应用文。小学课文主要集中在“记叙文、说明文”上,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这两种文体特征,建立文体图式。 1.记叙文是以记叙、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,以写人记事、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。写人文章以人物为主,通过人物的外貌、语言、动作、神态、心理活动的描写及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,如《将相和》一文就是通过蔺相如的语言、动作及“完璧归赵”“渑池相会”“负荆请罪”三个事例,表现蔺相如机智勇敢、顾全大局的高贵品质。记事则用语言文字将事情的发生、经过、结果全过程写下来,让人明白前因后果,从中明白生活的道理。阅读此类文章,首先让学生弄清楚 “六要素”(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、起因、经过、结果)是什么,感知文章内容;其次要理清事情的发展顺序,把握层次;然后抓住文章重点(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地方),结合语言特点,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。如《金色的鱼钩》一文,六要素交代的很清楚(时间:1935年秋天;地点:草地;人物:老班长、我、两个病号;起因: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;经过:老班长照顾我们走出草地;结果:老班长牺牲了),叙述顺序明了(事情的发展顺序),重点突出(喝鱼汤),因此,老班长忠于革命、舍己为人的精神跃然纸上。写景文章是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写,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向往。阅读这类文章时,一定要把握他的描写顺序(空间位置的转换),理解文章内容,同时抓住景物的特点(形态、颜色、声音、变化等),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如《索溪峪的“野”》,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,从山野,水野,动物野,游人野,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,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。 2.说明文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文体。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,来介绍事物的状态、构造、功能、制作方法、发展过程的成因、功过的一种文体。语言准确、平实、简明(科学小品:生动)。阅读时,只要抓住说明对象特征,把握说明内容,理清说明顺序,掌握说明方法就可以了。如《鲸》《新型玻璃》等。 鲁姆哈特的图式理论认为:学生一旦把握有关知识的图式,学习就会有规律,变得主动。我们传授这些文体知识,就是要在学生头脑里建立文体图式,在阅读时运用图式,在习作时运用图式,提高读写的效果。 二、学点谋篇布局,为写作搭个框架 谋篇布局简单来说就是写作时,围绕着中心选择材料,然后考虑先写什么,后写什么。具体要求有四:一是纲目清楚,思路贯通;二是层次清晰,段落完整;三是衔接紧凑,符合逻辑;四是开头明快,结尾有力。阅读教学免不了对课文进行分析,在分析时,相机渗透写作的谋篇布局知识,未尝不可。 1.开个好头……凤头 俗话说: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。开头就要像凤头美丽、精彩、吸引人。教学时要让学生明白文章开头主要有: (1)开门见山,言简意赅。如《草原》一文:“这次,我看到了草原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,空气是那么清鲜,天空是那么明朗,使我总想高歌一曲,表示我的愉快。”简洁明快,直奔主题。 (2)设置悬念,激发兴趣。如《燕子专列》:“有一年春天,在欧洲瑞士的一个车站,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程,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。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——燕子。”把事情的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,读者不禁会想:“燕子是候鸟,能长途飞行,怎么还用专列送呢?”,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。 (3)点明原因,交代事情。《金色的鱼钩》:“1935年秋天,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,许多同志得了肠胃病。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了,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,让我们走在后面。”把事情的“六要素”和盘托出,便于读者把握主要内容。 |